申论热点:建设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
2018-11-27
zhang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净化着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期发生在公共场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才显得格外刺目。因坐过站,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车辆坠江;同样的原因,北京一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机,造成事故;高铁和公交上公然“霸座”,无理取闹……

 

【对策建议】

1.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每个时代都有相匹配的时代精神与公共守则,要让美德和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以公共文明塑造公共场域,构建匹配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

2.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

3.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需要深入人心。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

4.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法律为公德撑腰,保证行善机制不贬值褪色。

 

【积极意义】

1.公共场域的文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

2.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以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

3.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法治,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每个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不仅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4.在道德践履的路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以良好风气引导呼唤公德,以制度法律的硬约束护佑公德,关键是你我共同呵护。



咨询电话:

400-108-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