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当前位置:

材料作文之审题立意

2018-07-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浙江教师招聘交流群:287234887|微信公众号:浙江招教|

浙江教师招考公告浙江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教师招聘考试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上经常会出现材料作文,很多考生因无法准确审题立意而偏题、跑题,导致写作部分得分较低。展鸿教师特整理归纳出八种针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助考生写作一臂之力。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最常见、最稳妥的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导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考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立意探索: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即最后一句“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考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零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考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立意探索:这则材料作文就可从多角度入手:

(1)正向立意:即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这则材料可以立意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即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质疑。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会大有市场,因此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即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适当的推理、引伸。这则材料作文可立意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

(4)类比立意:即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可立意: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考虑,那么就要求我们思考动机与效益,既要扬长避短,又能生财有道。

、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考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于是举起了枪……

立意探索: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考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进行立意。(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八、寻互补法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立意探索: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这样立意: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考生在考场或平时的练习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强化练习:

【材料一】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其实不仅是梵高,生活中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材料二】最近,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登顶珠峰的过程中,先搭乘直升机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飞到海拔6400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8800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打破了历来攀登珠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尽管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它早已在登山界达成了共识,也是评判登山者是否登顶成功的首要标准。王静在接受采访时表明,当时选择乘直升机是因为该路段因冰崩已被封闭,无法穿越。此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王静没有遵照标准登顶,不能算作登顶成功,并觉得此举亵渎了体育精神;有人认为,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算是一种变通的方法,最终达成了目标,值得肯定;还有人认为,如果把攀登珠峰当作一种人生体验,王静的做法无可厚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解析】

材料一立意探索:

这则材料作文可以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通过审读,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通过梵高的经历可知,此处“生活的色彩”指的是生活中的困境、坎坷和苦难等。梵高的生活中虽有很多苦难,但他却能够坚强面对,坚守自己的理想。面对生活的色彩与心中色彩的不一致,“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省略的内容为这则材料增加了一定的开放性。面对两种色彩的不一致,人们的态度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梵高型”,即直面困境,心中仍然拥有梦想;另一种则与之相反,属于悲观型。由此可以立意为:即使生活充满磨难,我们也要笑着面对;不要因挫折而丧失自己的理想;精神生活可以超越物质生存;战胜困难,昂首前行等。

材料二立意探索:

这则材料以登山家王静打破传统登山规则,乘坐直升机飞越冰崩路段为背景,通过不同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表明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有人说,不遵照标准,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有人说,能够变通,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人说,攀登是一种体验,这件事无可厚非……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第一种认识,主要是围绕“标准”而言的,可从“遵守规则”的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思想的保守”这一角度立意。第二种认识,是从“变通”的角度来说的,可以从“打破传统”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善于借助外物取得成功”“过程与结果”等角度立意。第三种认识则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解读,表达了对“人生体验”的理解,可以从“注重人生体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一角度立意。具体写作时,可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得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角度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