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公务员
  • >
  • 省考
  • >
  • 申论阅读:以城带乡,做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申论阅读:以城带乡,做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020-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全国公考交流群(日更课):825845872|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官老师:18969902976

公务员招考公告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十三五”及当前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城市相比,短板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中央对于工农城乡关系变化特征规律的深刻把握解答了如何解决当下城乡环境治理差异的问题,对如何统筹城乡、立足于农业农村实际管理好生态环境“最后一公里”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环境治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仍然突出,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立法及环境标准“乡”味不足。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侧重以城市为中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仍然依靠村约民约,尚未有专门法律支撑;针对农村企业污染源污染小但数量大、投资额较小但脆弱、分布分散等特点,尚未有针对性的环保标准。二是和城市相比,农村污染源不集中,环境监管压力较大,农村执法力量配置和城市工业源相比薄弱。此外,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象突出。

因此,打破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平衡、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不充分、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又是达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必由之路。

为了解决这一不平衡,一是承接“城”中优质要素,做好“促”的文章。城与乡有不同的环境资源和技术人才要素。农村地区利用环境资源等区位优势承接了城市产业转移、工业企业的上山下乡,这些要素交换客观上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同时对于加快城乡技术人才要素交换具有积极作用,为农村实现绿色化、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农业农村既需要绿水青山又需要有金山银山。笔者建议,要利用乡村振兴政策优势,吸收城市中高技术、低耗能的绿色产业、绿色技术,促进农村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要素的良性交融,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化、现代化转型。

二是剖析“乡”的特点,在“补”上下大力。乡镇企业、农村集体合作社等农村特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及目前流行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决定了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建议应该采取区别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针对农业农村组织形式特点,完善立法及环境标准。突出环境立法及环境标准的“乡土气息”对于农村环境改善具有引领性作用。要立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立足农村产污排污特点,补齐相关制度规定及环保标准,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驾护航。其次,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档升级。补技术人才同样重要。要推动城乡先进环保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通,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协调发展,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是利用“城”的优势,在“带”上下大力”。农村环境管理人才缺位严重,基层干部及农民环境素质和城市相比不高。应该应进一步优化工作方式、工作作风,采取差异化的方式,将“城”中治理经验带到农村环境管理中,在帮扶中带动乡村企业绿色发展,在服务中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坚决避免使用“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执法方式,出现“一罚就倒”“一查就停”等现象。同时,可采取邀请与城市先进企业结对子的方式,通过“一帮一”“点对点”“传帮带”将先进的环保治污经验带到农村中,引领企业遵规守法、推动农村企业污染物排放持续达标。其次,加强对于党政“一把手”生态环境观念及业务的培训力度。积极发挥地方党委政府能动性,统筹协调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乡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培养一批深扎于农村,根植于人民的干部。与此同时,需要始终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作用,了解人民群众环境诉求,向人民群众普及环保法规,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绿水青山”的践行者。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