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公务员
  • >
  • 省考
  • >
  • 申论热点:学生未捐款被“录像示众”,校园捐款还需回归慈善本质

申论热点:学生未捐款被“录像示众”,校园捐款还需回归慈善本质

2021-06-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考试咨询】金华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901483657 展鸿金华事业单位群|金华公务员考试交流群:739364876金华展鸿公务员备考群

微信公众号:金华人事考试在线|电话咨询:18966160630 孙老师

金华地区事业单位公告汇总全国各地公职考试真题公务员课程免费资料

近日,有教师让未参加捐款的学生排队录像,并将视频发至家长群中,动员学生家长各募捐6元,此举引发舆论愤慨。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回应,已对涉事教师进行行政记过处分,调离该校;对校长就地免职;对当地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对该小学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

老师这样做,是公然向未捐款的学生和家长施压。把未捐款学生集中在讲台上,并且站成一排录视频,言语间不无“训斥”“责备”之意。当着台下交过钱的学生的面录视频,会让孩子感觉在班里“不太合群”,甚至产生羞愧心理;而将视频发到家长群,无形中将压力传导给家长,让心疼学生的家长“乖乖交钱”。

带有变相强制、逼迫色彩的“捐款”,哪里还是人们心甘情愿地献爱心?按照老师说法,此次“捐款”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建议”每个学生捐6块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教师最终采取“非常手段”,是不是有任务指标要求?

我国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该法第三十二条更是明确,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

老师及学校的做法,不仅违背法律规定,更是将激励善念的慈善行动,简单粗暴地变成执行任务,背离了人们对献爱心应量力而行、主动自觉的朴素理解。

鼓励学生献爱心,本来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公益教育作用。但以往学校强制性募捐的新闻不断,也引发大量社会争议。一方面,不少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公益募捐所需的善款,不免要从父母等监护人处取得。学校搞强制摊派,最终将加重监护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前,有学校还会设置最低捐款限额,或搞捐赠排名,以发放荣誉证书等形式表彰捐款多的孩子或家庭。这样做,会助长学生之间攀比的不良风气,扭曲他们对公益行动的理解。

 另一方面,相关争议还在于:如何保证募捐活动的透明度、专业性。学校和教师一旦机械组织募捐活动,以强制摊派等方式完成“指标”,那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自主权就很可能被滥用,成为逼迫学生及家长“就范”的强制性权力,不少学生和家长也不敢大声站出来说“不”。此次事件中,学校对募捐活动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也有待提升,不少家长就对捐款用途、善款流向等问题产生了质疑。在公益行动中,所有献爱心的人都不想善心被空掷。对于这些关键问题,当地有关部门还需作出合理解释。

内容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整理:展鸿教育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